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精选8篇)

发布时间

原标题:"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精选8篇)"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精选8篇)由网友“maoy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

篇1: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前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2: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及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及赏析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赏析: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3: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前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4:孟浩然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遗。

(3)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4)梅花早:梅花早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篇5:孟浩然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及赏析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变化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平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平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新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顿时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安慰。

喜欢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规矩”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也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未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温暖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涯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意得,今天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惊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篇6:孟浩然诗词《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诗意赏析

孟浩然诗词《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诗意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

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篇7: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篇8: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以上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诗原文赏析(精选8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热搜范文

劈山救母,劈山救母的故事(优秀5篇)06-04

入场解说词【优秀9篇】06-04

关于实施意见格式范本(通用3篇)06-04

微电影剧本怎么写 范文大全(共20篇)06-04

植物的现代诗(多篇)06-04

科学家发明成功的故事(共9篇)06-04

报关报检委托书(精选15篇)06-04

人事代理委托书格式(共6篇)06-04

公积金经办人授权委托书(共15篇)06-04

法人委托书(推荐12篇)06-04

最新范文

篮球运动员加油稿50字06-27

关于客服主管述职报告06-27

这个冬天有你很暖随笔06-27

外贸跟单电子简历06-27

初中五一日记500字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