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兰事迹心得

发布时间

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盛兰事迹心得"范文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刘盛兰事迹心得,本文共18篇,欢迎阅读借鉴。

刘盛兰事迹心得

篇1:刘盛兰事迹心得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篇2:刘盛兰事迹心得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选小组给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每年一届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对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在震撼着、感动着,然而,超越平凡的感动,我们当有更理性的思考、当有更铿锵的回响、当给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时间做好事”。从开始拾荒助学,来刘盛兰老人总计捐款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名学生。“干的是积德行善的事,过的是乞丐一样的生活”,为了完成资助,刘盛兰平日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靠拾荒维持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少则三五十、多则数千元,他最多同时资助过50多名学生,受资助学生遍及全国,“积硅步致千里、汇细流成江海”,刘盛兰老人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和无私的行动堆积起一座令人敬仰的道德高地,谱写出一曲壮丽的生命赞歌。

一个朴素的故事,彰显了人间的大爱,我们久久为之感动;一段长期的坚持,表达了一个执著的信念,人们久久为之动容;一颗平凡的良心,映照着人间的温暖,社会在持续赞颂。然而,在感动之余、赞颂之外,我们是否应当有更加理性的思考?我们是否已经积淀了更为深厚的道德力量?我们是否能够将这份感动和赞颂的激情化为日常的行动?正如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所言“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我们应如何答好这份答卷?是停留于感动还是落实为行动?答案应该是后者。

每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与义务,我们在赞颂高尚、歌唱美好之时,也不能让渡自己的道德选择,不能回避自己的道德担当。“爱人者人恒爱之”那些超越人我之别,彰显人间大爱之人必然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德,变感动为行动,让爱心、互助的薪火代代相传,超越感动、多一份日常的助人行动和朴素的善念,这当是每个人理性的反思和有力的应答。

有人说,做好事、献爱心是富人的专利、高知的独享,然而,刘盛兰老人的朴素行动和坚定的执著却告诉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爱心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每一个平凡的助人行动都是对社会风气的涤荡和正能量的弘扬;每一个平凡的善念都是普通人心中的不绝坚守和坚定信仰。

超越感动,回归行动,“让生活引领生活,平凡提升平凡,希望点燃希望”,我们殷切盼望着这条道德建设和价值弘扬的民间路径愈走愈宽、愈走愈广。

篇3:刘盛兰事迹心得

眼前似乎还晃动着那倔强的背影,耳畔似乎还回荡着那震撼人心的话语,我努力在脑海中追寻他的足迹,却不曾发现自己的眼前已是一片模糊……

如今的刘盛兰已步入耄耋,在邻居的眼中,他不仅是落后的,更是不可理喻的。这个挤在一间一贫如洗的小屋中勉强度日的老人,却用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资助了近100名学生,总额竟高达10万多元!在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老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一脚深一脚浅地捡回别人丢弃的瓶罐与菜叶。打开他家的碗柜,里边只有硬成石块的馒头与陈年的八宝粥。“其实那些菜也能吃的。”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希望。老人又是那么的富有,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了照片,这是谁那是谁,这些受他捐助的孩子们,他记得比什么都清楚,那一张张笑脸,构成了他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在当今这个连“扶不扶”都成为难题的社会中,不少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丝毫不去关心身边的人的冷暖,甚至还会干出些损人利己的事。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渐疏远,使往昔互帮互助、友好和睦的.气氛不复存在。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自己的善举一点点感化身边的人,刘盛兰老人正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默默地诠释着人间大爱。我想,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将他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使这个世界再次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老人寄出的一叠叠汇款单,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答案。”是的,这份问卷将伴随我一生,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充实。

篇4:刘盛兰事迹心得

“情”与“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刘盛兰老爷爷让我体会到的一份平凡却沉甸甸的感情,这份简单却饱含情谊的大爱让我折服。他的事迹感染了我们有些麻木的内心,勾起了我澎湃的热血,给予了我们充满激情的正能量。

刘盛兰老爷爷以平凡普通的身份做着超凡脱俗的大爱奉献。他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富裕的家境、甚至没有安定的生活,本想在自己的风烛残年、无力行动时,身边能有一个照顾自己的人,不至于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抱着这样的初衷,资助行动就这样自然开始了。但是,人的思想觉悟是在不断进步的,当看到更多需要资助的孩子时,刘盛兰老爷爷的大爱之心就自然的爆发了。资助的对象在逐步的扩大,资助的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他开始将自己微薄的工资都捐出去,开始节衣缩食“吝啬”自己省下钱来捐助孩子,开始将自己的退休金不断分批捐出,开始蹬着破旧自行车走村串巷捡拾破烂换钱继续捐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生,照亮着别人。为了身处困境的孩子们,他可以不尝肉味、可以从来不添一件新衣、可以不顾形象的去捡破烂、可以苦苦支撑着不进养老院,但不可以看着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身处困境而不管,当看到一则则需要救助的报道总是义无反顾的捐出自己的所有,却让自己过着连普通收破烂的都不如,可是他从来不在乎。甚至当自己因为肾病不得不住院时,心里还是惦念着捐资助学的事情,担心孩子们会因此受到影响。在生命的尾声,刘盛兰老爷爷真正在用生命的每一刻发光发热,让无数的孩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老爷爷深蓝色布袋里一封封饱含感激之情的回信就是最好的见证,在老爷爷病房中一群群前来感激他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回报。

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刘盛兰老爷爷的事迹,许久,我的心里都不能平复,感动佩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份沉甸甸的大爱是如此的伟大,撼动我的心灵。颁奖词就是刘盛兰老爷爷的真实写照: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他用自己最平凡最普通的身躯为他人默默地奉献着,用一点一滴的感动为我们折射出了大爱无私的崇仁厚德,为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神圣的洗礼,为我们上了充满教育意义的一课,让我们动容。

平复这份感动,回归自身,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在自己小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一直过着艰难的生活,深切的感受到了贫苦人民的日子有多难过。所以就梦想着,在自己有能力之后,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我一直为着这个梦想拼搏努力着。成为了一名教师后,我也在心里一直信守着这个诺言,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关心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当孩子缺学习用品了我会尽力为他补上,当孩子有困难了我会尽力帮助,当孩子不舒服了我会及时为他解决??但是这些都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的最基本的师德,根本就不值一提,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远远不止于此。和刘盛兰老爷爷相比,我没有他那种舍我其谁的大爱之心,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奉献出来。老爷爷在没有工作、吃不饱穿不暖休息不好甚至身体不好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捐资助学,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大爱之心,让世界都感到温暖。而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份大爱之心,只存在于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我拥有着教师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却没有将教师应有的博爱之心发扬广大,没有真正让身边的孩子们过的更加充实无忧。仔细回想,这几年在我的身边确实有着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像家庭贫困的、父母离异的孩子我其实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我缺少这份觉悟。我要向刘盛兰老爷爷学习,让自己在工作岗位里奉献自己的力量,将老爷爷这种崇高品质传承下去,让世界更加温暖。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老爷爷致敬,不管能力大小、不分地位高低、不论贫穷富有,都凭着自己的良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每一个正处在困境边缘的他们,伸出你宽厚的大手拉他一把,让彼此拥抱更多的幸福,让世界更温暖阳光。

有美才有好,有善就有得,有你才有他,美好的世界里需要你我他,我们大家手拉手,生活才更美好。刘盛兰老爷爷的博爱善举就是我们的鲜明旗帜,为我们传播着社会正能量,是我们应该执着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为他人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共筑和谐未来。

篇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盛兰人物事迹介绍

刘盛兰,1922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18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18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18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篇6: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作文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作文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住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村落,老爷爷每顿饭吃的都是清粥小菜,几乎没尝到过肉味。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他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捐给了各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自己最大的花销也是订阅报纸的`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哪些孩子能上学,但是没有资金,需要帮助。

他资助学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老爷爷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当他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17年。“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而且,他为了多捐钱给学生,自己孤身一人也不去养老院,因为这样,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的生活补贴,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是啊,刘盛兰老人用他的崇仁厚德,他的执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的内心同样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电视画面上老人对自己的极度“吝啬”,房子是破旧的,室内是极其简陋的,吃的也已不能再俭朴。可是他却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一分一分,汇集成一片大爱的海洋,他将自己朴素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困难学子。多么华丽的辞藻在刘盛兰老人的事迹面前也显得格外苍白。刘盛兰老人那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

篇7:关于刘改幸事迹心得

刘改幸同志生前系延川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9月26日因积劳成疾,在工作途中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44岁。刘改幸同志“敢于担当、崇法尚德、司法为民、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中、省各级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向刘改幸同志学习活动。为弘扬榜样的引领作用,巩固学习成果,9月中旬,省法院向全省各级法院征集学习刘改幸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文章。全省各级法院思想高度重视、组织干警认真积极撰写,涌现了一批紧密联系实际、思想凝练、触及心灵、文风朴实、对队伍建设有促进作用的好作品、好文章。省法院从收到的260余篇征文中,经过评定,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21篇、优秀奖34篇,组织奖7个。省法院决定对上述获奖作品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法官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励,续写新的篇章。全省法院干警要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高法院先进典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追赶超越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篇8:关于刘改幸事迹心得

9月21日上午,由省委政法委组织的“全国法院优秀法官”刘改幸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我市举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明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市区政法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政法干警代表以及市综治委成员单位代表5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

刘改幸同志生前是延安市延川县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他扎根基层22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因公殉职后,他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刘改幸同志“全国法院优秀法官”荣誉称号,省委政法委作出了在全省政法系统开展学习活动的决定,省法院为刘改幸同志追记一等功,延安市委追授刘改幸同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报告会上,五名报告团成员通过质朴的语言、真实感人的事例,讲述了刘改幸同志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先进事迹,让现场听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陈明在讲话中要求,全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深入学习刘改幸同志对党忠诚、不忘初心,视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公仆情怀;学习他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既维护公平正义又具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操守;学习他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优良作风,真正把他的宝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按照“五个过硬”的要求,努力把全市政法队伍打造成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队伍,忠诚履职、勇于作为,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9:关于刘改幸事迹心得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身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坐入报告会会场,映入眼帘的即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们入党誓词里的一句话,其实,刚开始工作的我对这句话体会并不深,随着报告会的深入,听了延川县法院几位同志的报告后,慢慢地,我的眼眶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诸多感触涌上心头:不只是因为并肩作战的同事们的追忆带来的感动,更是对一名党员干部,一位人民法官在工作岗位的无私奉献、勤奋敬业的无限崇敬!

为了当事人四处奔波,耐心对待每一个当事人,认真对待每一件执行案件,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一次又一次倒下,一次又一次站起来,直至这一次,刘改幸同志又倒下了,却再也没有站起来……刘改幸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甘于奉献、勤奋敬业,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不损害任何一个当事人的权益。落实司法为民,服务科学发展,妥善化解矛盾。这就是我们法律的执行者,正义的守护神,为了法律的贯彻,刘改幸同志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以“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是每位共产党员入党时在党旗下的誓言;“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刘改幸同志始终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着,用自己的力量为党的事业的建设增砖添瓦。他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着党和国家的培养,忠诚为党,忠诚为民,用生命践行着忠诚的誓言。

积极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很多人并不能完美的做到时,刘改幸同志却把它做到了极致。作为一名执行法官,数年如一日,他不是在执行的路上,就是走在去执行的路上。风里来,雨里去,顶风沙,冒烈日,他日复一日地坚守着他的阵地,为了工作,为了人民群众,尽一切可能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直至最后倒在工作岗位的那一刻。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而他的工作法理并存,公正却又讲情理,那些当事人因怀念与感激而流下的泪水形成的一面面锦旗,见证着这个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执行法官的每一面。执行路上,他不畏辛苦艰难,扛起打击“老赖”的大旗,勇往直前。这才是“积极工作”的真正表现,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努力向刘改幸同志看齐,向他学习!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习近平指出:“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风雨就动摇,那尽管平时表面上看着忠诚,但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奋斗终生”“随身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再是一个口号,刘改幸同志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信念是什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刘改幸同志始终对党的信仰忠贞不渝、坚如磐石,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他用生命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的信念不可磨灭!

“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是要“知行合一”。如果不能落实到实处,再好的标准也只能是纸上的文字,刘改幸同志将一名法官的信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他深深懂得了“两学一做”其中的道理,以“知”促“行”。刘改幸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学一做”,做到了“四个坚持”的廉洁自律规范。公生明,廉生威,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来感受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刘改幸同志坚守职业良知,用信念及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起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法治国家的路上少不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少不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积极实行。刘改幸同志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他实践着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将对党和人民的每一个誓言身体力行,不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信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为我们留下的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并未离去,他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每一个人心里。

这场报告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听完报告会,一种隐隐约约的豪迈在我心中激荡,我或许能明白那句誓词的真正含义了。只有我们去实践了,才能更好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不应仅是被刘改幸同志的事迹感动着,更应当向刘改幸同志学习,学习他的“舍己”,学习他的“忘我”。也许,今后的路依旧枯燥单调和模式化,但是刘改幸同志的精神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洗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使得我们有了前进的勇气,有了向前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每一个党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坚持原则,不忘初心。

篇10:关于刘改幸事迹心得

9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刘改幸同志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他生命很不幸的定格在了44岁的那一刻,但其身影却永远的镌刻在了圣地延安的座座青山之间,其事迹传遍了三秦大地。刘改幸同志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向我们塑造了一名对党忠诚、勤勉为民的好党员,一名平易近人、情系百姓的好干部。一年来我以刘改幸同志为楷模,将其先进事迹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司法为民、公正执法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刘改幸同志是延安市司法系统近年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法官秉公执法、司法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学习刘改幸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弘扬他的崇高精神,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就是要学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他深知“司法在严,执行在实”,在基层法院工作的22年间,恪尽职守,一心为民,清正廉洁,共执结各类执行案件700余件,执结标的额2200余万元,化解执行信访300余人次。这些成绩都是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不计得失的辛勤结晶。刘改幸同志从步入法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为了法律的尊严,为了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执行局干警加班加点,早出晚归,“5 2”、“白 黑”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刘改幸同志是遵守《党章》和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先进代表,具有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意识,服务大局的觉悟,公正的司法理念,业务知识精通,综合管理能力高、执行经验丰富,司法技巧熟练,深入基层群众和司法一线,严守纪律,作风正派,始终保持和维护执法形象。在学习其先进事迹活动中,激发了我以刘改幸同志为标杆,明方向、见行动,不断提升自己职业操守以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

刘改幸同志先进事迹是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身患严重胃病,但他经常带病上班,带病出差执行案件。在最后的日子里,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206月30日,刘改幸同志突发心肌梗塞,幸好被好心人及时救助。在延大附院治疗期间,他仍身系岗位、心牵执行,依然带病带药出院。一周后,继续奋战在执行工作一线。为了不影响执行工作,刘改幸同志白天正常上班,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输液,有时一直能输到晚上12点多。9月26日,早晨8时,刘改幸同志来到办公室,分别征求大家意见,询问每名办案人员手头案件办理情况,鼓励大家加把劲,抓紧工作,提高结案率。9时,组织召开执行局全体会议,对案件逐一分析研究,逐人逐案进行排查,制定执行对策;并决定下午2时到大禹街道办新舍古村,强制执行白某申请执行白某某返还原物案。11时左右,还接待了高某等三名案件当事人。12时,下班回家吃熬制的中药。下午1时40分,刘改幸同志步行赶回单位途中,再次突发心肌梗死,经县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刘改幸同志用行动传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把满腔热情和拳拳的干事创业之心融入到实际工作之中。刘改幸同志的先进事迹的学习,使我明白要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眼前做起,努力成长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标兵,让人生价值在奉献中璀璨,让人生境界在奋斗中升华,让服务水平在工作中提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刘改幸同志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者。同样,有刘改幸这有好的同志干事创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容置疑;有刘改幸同志这样坚定实践者的砥砺,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接力人。因为从他的先进事迹,我学到了他对党忠诚、牢记宗旨,视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公仆情怀;学习到了他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既公平正义又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操守;学习到了他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敬业精神;学习到了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优良作风。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际,践行刘改幸同志的精神,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为推动吴起县法院各项工作实现追赶超越竭尽全力。

刘改幸同志的因公殉职,树立了人民法官“一心为民司法、终生奉献岗位”的良好形象,在他平凡的一生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以其楷模铸魂,以其事迹砥砺,我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树立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的磊落形象

篇11:关于刘改幸事迹心得

刘改幸,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朽誓言。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正是为了实现一名人民法官的铮铮誓言,刘改幸同志在延川法院工作的23年中,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职业使命感,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又一次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法律的公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却在年9月26日下午1时40分,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牵挂的人民群众和热爱的法官事业。

正如延川法院院长延学光所说:“刘改幸英年去世,实为‘不幸’;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我们基层法官的‘大幸’”。他以对老百姓的无比热爱和对司法工作的无限忠诚;以公正、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勤劳、朴实、正直、无私的人格魅力;以清正廉洁的法官形象和高效一流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

学习刘改幸,首先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刘改幸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政治信念。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的一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政治立场,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将“两学一做”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跟着党的脚步向前迈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司法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刘改幸,就是要学习他司法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刘改幸同志在工作中,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濒临破产的厂子绝处逢生、使深陷悲痛的家庭重现温暖、使无数弱势群体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的阳光。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法官,要始终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增强公仆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明确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勤勉敬业、公正司法的职业信仰

学习刘改幸,还要学习他勤勉敬业、公正司法的职业信仰。刘改幸同志正是源于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会有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对广大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最终为职业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代的法官,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对法官职业的信仰。法官是社会矛盾纠纷的最终裁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持者,只有我们心中有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检验,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

学习刘改幸,最后要学习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刘改幸同志用短短23年的法官职业生涯践行了一名优秀法官清正廉洁的道德操守。作为一名法官,要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心中自有一杆称,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不枉不纵,秉承“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宗旨,淡薄名利、修身养性,时刻做到“慎独、慎言、慎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自觉维护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为建设“执法为民、清正廉洁”的法官队伍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新时期的法官,唯有不忘司法为民的初心,方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篇12:对刘小兵的事迹心得

刘小兵,男,汉族,43岁,四川苍溪人,生前系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从教23年来,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忘我,尤其是在2月25日的生死考验关头,挺身而出,因抢救落水群众,不幸壮烈牺牲。他的英雄壮举诠释了崇高的人生光辉,用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生命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他是人民教师的骄傲,是人民教师的楷模。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决定追授刘小兵同志“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

通知要求,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要学习刘小兵同志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二要学习刘小兵同志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甘为人梯,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三要学习刘小兵同志的高尚师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做道德的表率,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要学习刘小兵同志的勤奋进取精神,加强学习,争创一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向刘小兵同志学习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刘小兵同志纯洁高尚的品质,要把学习刘小兵同志先进事迹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又好又快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学习刘小兵同志先进事迹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把学习刘小兵同志先进事迹与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广大学生将民族振兴与个人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为校争光。要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崭新的工作风貌投入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中国梦成医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13:对刘小兵的事迹心得

4月26日下午,教科室组织开展向刘小兵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学校中层职能、全体教师参加。

首先,教科室带领全体老师重温了刘小兵同志见义勇为、舍身救人的简要经过。其次,阐述此次学习英雄事迹的目的,要求全体教师以刘小兵同志为学习榜样,学习他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的高尚气概;学习他孝亲爱生、与人为善的淳朴品质;同时,更要将他的英勇事迹践行于教育教学实际生活中去。

刘小兵的英勇事迹不仅是教师行业的灵魂明灯,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檬子小学全体师生将以小兵为引领,时刻坚守自我,为传承优良的校风、师风而努力奋进。

篇14:对刘小兵的事迹心得

2月25日傍晚的6点多钟,剑阁县两名青年在清江河边发生溺水后,43岁的广元市苍溪县职中教师刘小兵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两人。为救两名不认识的溺水人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连日来全市上下将他的事迹广为传播,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广泛进行宣传,掀起学习“最美教师”的英勇事迹,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位最美的教师。今天昭化区教育局也专门组织我们进一步学习“最美教师”的英雄事迹,内心感触很深,一个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跃然显现眼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方面, 我为英雄的牺牲感到无比悲痛和惋惜;另一方面, 他的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高尚的赞歌,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想就学习英雄的先进事迹谈点个人的感想和体会。

见义勇为自古就是为人们所赞美的高尚行为和品德。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1、他的这样一种行为、这样一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大爱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群众“淳朴善良、勇敢正义、无私无畏”的大爱精神,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精神和境界,却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一种刚强正直的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所体现的品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强烈激励着我们的社会必须弘扬的精神。

2、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英雄牺牲所换回的不只是挽回了两个人的生命,更是对社会良知的感召,在学习英雄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告慰英雄。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关爱学生、热心助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勤俭自强、关爱家人的传统美德,把责任和奉献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行动中。要像他那样,视国家和人民群众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国

家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办好我们的昭化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去。

3、英雄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应该是行动,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更加朴实的态度,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看见别人有困难,要伸一把手,这样一旦在他人遇到生命危险时,我们就会本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以这种精神带动一大片的群众积极响应,由于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社会治安状况才能得到好转,最终受益的还是整个社会。

4、全社关心支持见义勇为事业,英雄去了,但他的灵魂还在,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作为活着的我们,更要坚守岗位,做好每一件事,让我们替英雄去把他的每一个愿望变成现实。我们要崇敬英雄,爱戴英雄,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切实调动全社会见义勇为的积极性。让英雄的血不会白流,对他们的亲属和家人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学习榜样、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以刘小兵为榜样,团结一致,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着英雄的足迹,立足根本,踏实工作;学习刘小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把“不顾个人安慰、无私奉献”变为自觉行为;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学习,提高人格魅力,为昭化教育多做贡献,在成长中更好体现自我价值。

篇15:对刘小兵的事迹心得

202月25日傍晚的6点多钟,剑阁县两名青年在清江河边发生溺水后,43岁的广元市苍溪县职中教师刘小兵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两人。为救两名不认识的溺水人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连日来全市上下将他的事迹广为传播,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广泛进行宣传,掀起学习“最美教师”的英勇事迹,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位最美的教师。今天昭化区教育局也专门组织我们进一步学习“最美教师”的英雄事迹,内心感触很深,一个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跃然显现眼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方面, 我为英雄的牺牲感到无比悲痛和惋惜;另一方面, 他的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高尚的赞歌,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想就学习英雄的先进事迹谈点个人的感想和体会。

见义勇为自古就是为人们所赞美的高尚行为和品德。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1、他的这样一种行为、这样一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大爱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群众“淳朴善良、勇敢正义、无私无畏”的大爱精神,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精神和境界,却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一种刚强正直的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所体现的品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强烈激励着我们的社会必须弘扬的精神。

2、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英雄牺牲所换回的不只是挽回了两个人的生命,更是对社会良知的感召,在学习英雄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告慰英雄。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关爱学生、热心助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勤俭自强、关爱家人的传统美德,把责任和奉献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行动中。要像他那样,视国家和人民群众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国

家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办好我们的昭化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去。

3、英雄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应该是行动,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更加朴实的态度,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看见别人有困难,要伸一把手,这样一旦在他人遇到生命危险时,我们就会本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以这种精神带动一大片的群众积极响应,由于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社会治安状况才能得到好转,最终受益的还是整个社会。

4、全社关心支持见义勇为事业,英雄去了,但他的灵魂还在,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作为活着的我们,更要坚守岗位,做好每一件事,让我们替英雄去把他的每一个愿望变成现实。我们要崇敬英雄,爱戴英雄,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切实调动全社会见义勇为的积极性。让英雄的血不会白流,对他们的亲属和家人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篇16:申纪兰事迹精神个人心得感想

不久前,记者在平顺县西沟村采访时,见到了老劳动模范申纪兰。从1952年当选为全国劳模到现在,她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从而在半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成为自觉履行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摒弃“官本位”意识的先行者

初春时节,经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介绍,记者来到申纪兰家。一进家门,见到的都是老家具,长长的条案是土改时期的,五六个旧箱子叠放在屋子两侧,还有一张旧木床,墙上挂着她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中央领导的合影,记录了她辉煌的经历,这恐怕是她家最值钱的物品。

出门回头看,她家门上横联写着“艰苦奋斗”四个大字。门外是高高的太行山,昔日荒凉的石头坡,如今长满了绿叶松。附近山坡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已被长治市辟作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作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说,四、五十年前,她去北京参加一届全国人大,从西沟村到长治市走了大半天,现在村村通公路,一个小时就到了。去年她的议案是关于兴建长(治)邯(郸)高速公路的,今年的议案是关于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的。

这位50年前就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1973年到1983年担任过山西省妇联主任,是正厅级干部。但是当她接到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正式任命时,认为自己在农村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她一不迁户口,二不领工资,始终不离开西沟村。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始终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能当上一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全国只有申纪兰一个。

为了让更多的干部受教育,长治市决定把西沟村作为廉政建设基地,并规定凡是选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必须到西沟村来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于是,领导干部来了,普通干部来了,共产党员来了,共青团员也来了。从到,到西沟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市直干部达5000多人次。

以代表劳动妇女的切身利益而闻名

如今在许多岗位上,妇女和男人同工同酬乃至酬劳超过男人的事儿很多。可是,在四、五十年前的山西省农村,广大妇女在家庭里和社会上的地位与男人还是相差很远的。

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那时候妇女穿衣服,要向公婆、丈夫要,新媳妇过了门儿,3年以后每年才给八尺布;至于吃的方面,向来是男人吃好点,女人吃坏点。1951年,她参加合作社劳动时,婆婆常对她说:“纪兰呀,咱们全指望你爹过呢,好的让他吃,咱们吃赖点吧。”

妇女不仅在家庭里地位底,在集体劳动时也得不到同等的机会和待遇。比如,妇女们在秋收农忙时折玉茭或在地里做些杂活,无论做了多少活、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当时叫“老五分”,而且分数记在男姓家长的名下。

全村有男劳力22个,女劳力24个。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村上要求妇女也参加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申纪兰向合作社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但立刻遭到了男社员的反对,他们说女人不会耙地和匀粪等,只能牵一牵牲口、锄一锄田地。为此,申纪兰带领妇女们反复实践,努力掌握农业技术,经过一次次的劳动竞赛,终于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

这一事迹于1953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从此,申纪兰以代表劳动妇女的切身利益而闻名全国。1954年,她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审议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会上,她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握手、合影。

从“合作化”到“市场化”的带头人

早在1948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没两年、才19岁时,就积极参与带有“生产自救”性质的互助劳动。后来村上成立了生产合作社,李顺达担任社长,她被选为副社长。

1955年,新华社报道西沟村的一篇文章――《勤俭办社,建设山区》,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他亲自撰文,高度评价和赞扬了这个村的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做法。此后,李顺达、申纪兰领导的合作社向全国发出了“开展劳动竞赛,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倡议。那一时期,西沟村的生产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宁脱千层皮,不松一口气”的劳动干劲,在300多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0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为建设贫困山区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显著成绩。

即使在极“左”思想泛滥的期间,申纪兰也从未参与任何对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造反夺权活动,更没有成为任何一个“造反派”的头头;而是“劳动中处处走在前头,月月出满勤”、“掌犁、锄苗样样会干,推独轮车是好把式,脏活重活抢着干”。

改革开放以后,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全村的带头人,申纪兰顺应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群众搞活经济和提高收入水平上来,鼓励有条件的人家搞企业、做买卖、向专业户发展;同时,她还筹资兴办了铁合金厂和核桃露饮料厂,并且将“西沟人家”饭店开到了太原市。

西沟人开始富裕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建起了楼房,配备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然而,申纪兰自己还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三间旧瓦房里。为了帮助西沟群众脱贫致富,她四处奔走,长期操劳,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自己生活的改善,从不考虑自己怎样致富。

“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多次表扬申纪兰,高度评价她的精神和人格。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在北京接见她;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等先后到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视察工作,与她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长治市古称上党,乃是神农文化诞生之地,炎帝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教农耕”,开创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之先河。明清以来,上党的药商、绸商、铁商走遍天下。史书上说这里“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武乡县,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曾在这里工作。8年抗战中,沁源县没有出过一个汉奸,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这里都产生过许多英雄和模范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上党精神”,这就是战争年代以黄小旦、王来法等革命者为代表的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平年代以李顺达、申纪兰等人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革年代以周满祥、韩长安等人为代表的改革进取的探索精神,以及明清以来上党商人的走遍天下的开放精神。

但是,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至今没有富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所进步,但在全国地级市的排位却从上游掉到了下游。有的山区农民生活依然很苦,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尽管如此,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对于改变落后面貌的要求并不迫切。

申纪兰对记者说:“转变干部作风,恢复老八路的传统,就是发动群众,帮助群众,代表群众的利益,与群众心连心。”她还说,“干部不怕多吃苦,群众才能少受罪。”

篇17:关于学习李兰娟抗击疫情事迹心得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和热议,当大家看到她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和敬佩!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睡觉时,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正奋斗在武汉一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来到武汉。

年过70的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年轻人一日只睡3个小时,还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年纪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还是连续3天!

当记者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其回答更是让人心疼与敬佩!

记者问:您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院士回答:没问题!

记者又问: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院回答:现在要尽快跟国家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李兰娟院士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基辛格《论中国》 中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李兰娟院士的忘我无私及科研攻关的精神,带领团队终于在近日取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据报道,李兰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分别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它们分别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病毒复制。

平常时我们不曾将他们记起,危难时他们却挺身而出,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李兰娟院士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还是现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

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现在带领团队对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篇18:关于学习李兰娟抗击疫情事迹心得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1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以上刘盛兰事迹心得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热搜范文

最美教师个人事迹5篇03-13

师德师风事迹材料5篇03-13

有关邓稼先的事迹5篇03-13

《榜样8》钱七虎人物事迹15篇03-13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真实简短(10篇)03-13

给自己写个人先进事迹材料(7篇)03-13

给自己写个人先进事迹范文精选10篇03-13

大学申请三好学生主要事迹200字(10篇范文)03-13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7篇)03-13

优选榜样袁隆平的事迹介绍100字材料【10篇】03-13

最新范文

学习李传扬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6-16

感动中国人物钟扬事迹学习心得800字06-16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心得个人感受800字06-16

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6-16

公司学习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