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共6篇)"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共6篇)由网友“wensen11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
一、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目的是使得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特点
1、自愿参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类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条件来自主选择的。
2、形式灵活
课外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项目众多且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参与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甚至是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活动质量的检查评定方式也很灵活、如汇报演出、娱乐竞赛、成果展览、举行讨论会和报告会等。
3、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接近现实,富有新鲜气息。因此,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生活领域,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
4、自主活动
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组织、自主开展的。因此,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5、综合性
课外活动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智力才能的机会。
6、兴趣性
课外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吸引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三)课外活动的教育作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报告和讲座
这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艺术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形式。
2、各种集会
群众性集会能迅速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定声势,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校的集会一般有:革命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的群众性集会,与科学家、作家、英雄模范的见面会,文史、数理、科技等等各种科学晚会,纪念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诗歌朗诵会、音乐欣赏会、文艺表演会,等等。
3、各种比赛
体育竞赛、学科竞赛、智力竞赛、书法比赛、科技表演等等,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活动。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参观重大建设项目,祭奠烈士陵园,参观各种纪念馆、展览馆,访问革命老人、英雄模范人物,调查社会民情、建设成就以及各项改革,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等。
5、杜会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务,宣传交通安全,维护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扩大与社会、与群众的接触,产生情感交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思想,形成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
6、墙报、黑板报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进行时事政策宣传,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小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条件组识的人数不宜过多,成员应是对这项活动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要确定专人指导。
这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科小组
按照学科建立的各种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
2、技术小组
这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这些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知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
3、艺术小组。艺术小组有音乐小组、舞蹈小组、乐器小组、喜剧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小组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
4、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
这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进行课余的独立作业的活动。例如阅读各种书籍,独立观察实验,制作玩具模型、进行艺术创作,等等。这种活动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三、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
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
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篇2: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者的十项标准是: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适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2)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3)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比如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又如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智力水平较高、多动症状较轻的,可在初中阶段才出现学习困难。
2、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以及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等。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3、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9%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缺少某种学习技能,包括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在诊断学习困难综合症时,应当注意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学生,则没有自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4、强迫症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强迫症的原因:(1)社会心理原因。包括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比如,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是子女产生强迫症状的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征。(2)个人原因。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2)行为治疗;(3)建立支持性环境
5、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_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第三,心l5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T作的配合与补充。
篇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班主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含义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1、班主任的任务我国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班主任的职责《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1)按照《小学德育纲要》,联系本班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2)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3)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6)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7)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注意争取社会力量教育学生。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几名教师任教,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首先得尊重任课教师、其次要积极主动地互通情况,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集体,最后要协调一致,统一要求。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威信。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作为领导者,他要以其声望、权威、影响力去启发、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围绕教育目标有效地展开。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的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其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促进智力、能力、体力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问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在校内,班主任必须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外,班主任应当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强一致性,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班主任只有正确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围绕学校的育人任务来开展工作,才能保证班级任务的完成。进而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班主任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率领本班走在前面。
篇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少先队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少先队活动
一、少先队概述
少先队诞生于l924年、最早的名字是劳动童子团,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委托青年团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的性质: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新时期党赋予少先队新的职能和使命:一是团结教育,二是代表参与,三是服务保护。团中央将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少先队的组织:共青团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少先队。全国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是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和小学,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中队、小队。“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是少先队组织工作的方针。
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一)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
2、劳动教育:
3、科学教育:
4、体育和美育活动。
(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1、队会,分为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2、礼仪活动,指少先队的礼节和仪式。
3、阵地活动,少先队大队或中队运用自己建设的专门阵地开展的经常性活动。
4、参观、访问、旅行及各种社会实践。
5、夏(冬)令营活动。
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2、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的原则。如果说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那么自主性则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线。
3、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的原则。
篇5: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概述
1、含义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2、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学者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进行的心理辅导可称之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3、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心理辅导既有预防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预防功能是初级功能,发展功能则是高级功能,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是心理辅导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与理解学生的权利和选择。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辅导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
(5)个别化对待原则
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
4、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上课不敢发言的学生,一旦在一次课上发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肯定,那么他的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沙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50,暂时隔离法
5、暂时隔离法
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实施暂时隔离法的要点是:(1)此法适用于纠正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及充满敌意的不良行为;(2)选择一个无聊的、刺激单调而又安全的地方作隔离地点;(3)使用定时器,隔离时间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4)暂时隔离期间不与儿童交谈和争吵;(5)定时器响后,立即结束隔离,并询问儿童被隔离的原因,但不要求l儿童道歉与保证
6、自我控制法
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以增加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7、惩罚法。
惩罚法也叫负激励,其作用时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篇6: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班级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意义
班级活动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班级活动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从不同方面打开了视野,获得了知识。活动因其明确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信息。学生通过感官去观察、倾听、感受,通过大脑去思考判断,得出新的认识,提高了认识能力。
(二)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或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无论是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参观访问还是文体科技活动,都}身体力行,在实践过程中其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的明确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形成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良好风气。
(四)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集体形成的重要动力。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充分交往,在活动目的有效合作形成了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活动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通过在活动中承担相应角色或任务,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能够反映出来,同时也在活=得到调整或强化。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地缓解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班会
班会是比较固定的班级活动形式,一般都排在课表中,每周一次。由班主任、班委会成员或其他同乏主持。依据是否有明确教育主题分为主题班会和常规班会两种形式。主题班会通常进行主题教常规班会总结班级工作,布置班级计划,讨论集体建设情况等。
(二)科技活动
班级的科技活动可以通过科技班(队)会、科技参观、科技兴趣小组三种形式来进行。
(三)文体活动
班级内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进集体团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联欢会是经常采用的文艺活动形式。其他还有生日会、营火晚会、朗诵或辩论赛、班级才艺展示或大赛等。
(四)节日纪念日活动
利用中秋、国庆、父亲节、母亲节、“一二?九”等中外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歌咏比赛、感念亲情活动。进行爱国、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是班级活动的一大类型。
(五)课外阅读活动与各科教师相配合,推荐阅读书目,建立班级图书室或图书角,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读书心得疆会,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六)其他班级活动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或智力竞赛,自我服务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或参观等等
三、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大致有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系列具体工作,班主任应从活动的全过程着眼,抓好每一步的工作。
(一)选题活动选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题要符合教育意义,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还要鲜明。选题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依据:一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计划,看集体建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的需要。围绕目标通常可以做成系列主题教育。二是班集体的现实情况,是否有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三是学校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选题大致确定之后,班主任应广泛征求同学的意见,引导大家充分讨论,有些活动还可以征求班级科任教师、学校主管领导、部分家长的意见。在吸纳大家的建议之后,初步确定活动选题,商议开展的基本形式。
(二)制订活动计划选题确定之后,要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制订活动计划并落实各项组织工作。活动计划应该下列内容: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程序、活动时间地点安排、具体准备工作及组织等。最好由该次活动的负责人写成书面的形式,尤其是组织管理一项,要明确活动的具体分工.谁主持,谁负责联系,谁负责场地布置,务必将集体准备工作落实到人。在分工制定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计划制订中,还要注意两个面:一是尽可能发动和安排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或体验角色。二是考虑适当地借助外力,根据活动的主题或目的,邀请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来,此举往往会给活动增色不少。
(三)活动实施与总结
活动实施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确保活动成功,除了准备阶段的'努力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如在活动的前一天,利用集体舆论营造活动氛围,调整全班同学的心理状态,将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在活动的当天,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总结也是活动的重要环节,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可以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形成书面总结。总结可以使活动的效果得以持续。而且,通过对活动全过程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展活动的能力。
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要关系到教育效果,活动的全过程都在育人。活动结束之后,还要考虑后续活动及与下一项活动的衔接.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发生。
以上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外活动(共6篇)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