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中语文说课稿"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初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说课稿1
一、课标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于我们课改年级第一次参加中考的县市来说还是个全新的课题,语文课标要求:
1、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教材分析
7——9年级学段通过36次综合性学习来体现课标的理念。 这36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大综合和小综合,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大的类型,即人与自然,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等;人与社会,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关注我们的社区》等;人与文化,如《到民间采风去》、《走进小说天地》等;人与自我,如《这就是我》、《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我首先选择了人 与自然这个类型做了详细研究,认为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都属于人与自然这一专题。
三、考点动态
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对于综合性学 习的考查,课标的着眼点主要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从近两年各地考查情况看,在《人与自然》这个方面 ,有如下特点:
1、注重考查学生的积累素养。
2、注重考查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5、注重本地区的自然风光。
6、注重公众热点关注的问题。
四、复习过程
1、走进课本
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内容,如:七上的《感受自然》,七下的《黄河,母亲河》,八上的《说不尽的桥》,八下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九上的《雨的诉说》。
重点要求学生课前用读书卡片的形式整理并在课内展示以下内容:
①与黄河、桥、春天、雨有关俗语、成语、格言、谚语;
②描写四季、黄河、桥、雨的诗句;
③黄河、桥的传说,歌唱黄河、春天的赞歌;
④跟自然相关的气候、地理、历史知识。
2、走近自然
⑴感受自然
展 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次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去寻觅春夏秋冬的足迹,去聆听雨的诉说,去发现大自然中一事一物的神奇,体味桥的不凡,欣赏黄河的博大。边欣赏 图片边让学生自选一幅图片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环节是从情感上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沟通文本和自然的联系,引导他们去感知、去发现、去体悟。
⑵描绘自然
①自然之美(以“美在……”为开头说一段话表达你欣赏的自然美;策划表现自然之美的主题晚会,给主持人设计台词,并设计几个节目名称及表演形式。)
②自然之奇(罗田薄刀峰风景区以奇险著称,出示景区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图片去描述景物之奇。)
③自然之乐(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筹办“自然之乐”这一主题活动,作为活动策划人请写出你的活动方案。)
根据课标的第二点要求我设计这样的三个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探讨。
⑶赞美自然
①谱写家乡的赞歌(为家乡的风景名胜写宣传语、广告语,为家乡的风光制作一本介绍手册:设计题目、写一份封面设计创意说明、内容)
②选配诗画(为四季图片配诗、为诗句配画)
③创办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小报(写一份征稿启事、给小报拟名字、给小报设计四个小栏目)
这一环节扣住课标的第三点要求来设计,让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来展示学习成果。
3、关注自然
⑴情感自然(大自然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有表达它喜怒哀乐的方式,用你搜集的资料来评说一下自然的情感。)
⑵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世代期盼的,自然也在期待我们人类的善待。如果你是电视节目策划人,你准备以“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策划一次活动,请说说你的创意。)
课标的第四点要求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我想通过这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关注热点,大胆创新。
通 过以上三个板块,让学生既享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又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既充实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训练了学生解题的技巧。当然,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改中 的新生事物,也是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不断摸索探究,才能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反思
第一,重视积累,关注课外语文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注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关注课外,积极思考。
第二,重视感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
第三,重视实践,设计研究思路,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宽视野,积极创新。
今天在这里我也只是谈谈我的一点浅陋认识和做法,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领导专家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初中语文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从地位上、结构上 、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格式:我说课的课题是:初/高中语文第 册,第 单元,第 课《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3.重点与难点及突破途径。本节教学重点是,突破途径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其作用是。
四、 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导入新课 (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基本的知识点,设计的提问,运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注意引导学生小结,教师适当作补充)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说明设计这样的作业目的与作用)
第五环节: ( 分钟) 板书设计 (注意说明板书设计的新颖性)
第六环节: 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文章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进步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关爱下属、循循善诱,吕蒙虚心受教,努力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开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养成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语句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开卷有益”,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够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应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进行问题导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过你学习吗?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其中的1140分钟都有人在劝你学习。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这个人优点很突出:武艺高强;同样缺点也很突出:他不爱学习。这不,他的顶头上司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领导说话究竟管不管用。接下来我将顺势写下板书:《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断句、语调和大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其次,我会请自读课文,根据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和断句。
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要谈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之前的学习能够说出本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会请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教师引导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神情肃穆,语重心长的点名重要性,表明孙权期许他能担此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反问语气,对吕蒙不学习表现出恼怒、责备;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举例,言辞恳切,更有说服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同学通过对文章的再次朗读发现文章通过鲁肃的赞扬反映出吕蒙的学习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写出吕蒙知错就改,耐心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进步感到惊喜。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证明从学习里获得了成就感。
3、接着,我会布置最后一个任务:带着感情再读文章,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明确:开卷有益。
通过以上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有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学习孙权劝学的艺术,同桌之间选一个话题进行“劝说”,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分享。同时明确要求:表达清晰,礼貌倾听,合理建议。
2、请同学回顾全文,想一想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有什么收获。
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劝说要讲究循序渐进,生活中要多读书,力求做到开卷有益。
3、背诵全文;课下阅读《伤仲永》,探究二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初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初中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凄秘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初中语文说课稿7
一、关于课文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之所以安排在首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
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学好语文。
二、关于目标
鉴于本课是开篇文章的特殊性,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遵循“小而精”的原则,即切入点小、目标性强、达成率高。因此目标定位为: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了解文学的必要性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三、关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针对本文文字优美的特点,大量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朗读效果。并配备多媒体课件中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断或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乐学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发兴趣,通览全书。
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通览全书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小学与中学的不同,小学里学的大多是记叙文,中学我们则要广泛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让这些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初,我们就能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呢?理顺书本的`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本结构的严密性和合理性通过目录的浏览便能清楚。
二、文题解密,初步识文。
文章的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看到这样的文题学生便会在头脑产生产生一堆问题,如:为谁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怎样的门?我们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试想一下,带着这样一些颇有意思的话题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自然是一件乐事了?
任何时候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生字词的把握,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所以在第一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要能做到文通字顺。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在再读课文环节,学生已能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围绕课文的1—2节,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并在书中文字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去提炼。
四、朗读3—4段,分析课文。
3—4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章最关键和精彩的段落。从四个方面对文学进行细致的分析:
(1)文学的特征。
(2)介绍文学的内涵。
(3)介绍文学的功能。
(4)介绍文学的育人作用及不阅读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只要学生能答到边上,也就行了。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话题。要做到让学生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自觉地去掉“重理轻文”的思想,主动培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佳句赏析。
小学里面,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已能做到运用自如,中学阶段的学习则是让学生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句子的理解达到深化文章内容的作用。因此在开篇的文句的赏析中,要求不宜太难、太高,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六、课文总结。
没有总结的课堂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课堂,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一个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零散的知识点在总结中得以全面的把握和梳理。
以上是对《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的初步分析,至于具体细节需要进一步细化。
初中语文说课稿8
一、试卷评价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习作部分次之,阅读部分失分较多。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读拼音,写词语,我最棒!(8分)
此题考查了8个生词掌握情况。学生失分不多。学生的失分主要集中在“毅力或屹立、崭新”中的“屹、崭”,原因是由于平时没有加强练习。还有一个“友谊”中的“谊”也有个别学生失分,这主要在于与“宜”形近,学生辨析不准,看来教师今后教学生字新词时对形近字应加强教学。
2、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情况。学生失分极少,情况较好。主要是错在“博览群书”的“博”字,把偏旁写错了;“刻舟求剑”的“剑”写成了“箭”。就是“落笔”时错了,没有检查出来。
3、我能给下面的多音字找个好朋友。(5分)
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多音字读音及普通话朗读情况。学生失分多一些。原因在于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受到了方言的干扰,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平时练习不够,这也是失分这么多的一个原因。
4、看上句,接下句。(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歇后语和谚语的积累情况。学生失分集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还有一部分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两”写为“二”原因一是学生的随意,二是教师未引起了重视,在以后一定加强口语练习并多进行积累。
5、词语搭配,我最棒!(用横线划出搭配合适的词)(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情况。学生失分较少,情况亦可。少数的错误我想一定是笔误吧。
6、我能照样子写词语。(3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应用能力。极少数的同学没能按要求去写,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指导上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更要在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加强,适当向课外拓展。
7、我会填。(4分)
此题为教材中的练习与积累的内容,有积累的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准确,书写正确率高。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也有少数学生对复姓掌握的不好,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人人过关。
8、选词填空,我能行!(总分8分)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近义词和关联词语的辨别与运用。学生的失分较少,因为在这方面的教学较为注重。
初中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0803班的朱雅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懒惰的智慧》。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懒惰的智慧》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习惯。21世纪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懒惰的智慧》以不同凡响的立意,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以别致新颖的论证,幽默传神的语言展开评述,本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当“勤劳的人”呆干和死干,还是做“懒汉”巧干实干,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否、能否、善否进行创新思维(用心智技能去偷懒取巧),进而有创新、有创造,已成为每个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立身之本。鉴此,我们学习本文的意义就更重大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针对本节课我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会作者不同凡响的选题立意,学习本文新颖别致的论证过程,欣赏文章幽默传神的语言。
b、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问思维和创新意识。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幽默传神的语言,从而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情校情分析
a、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前面都是学习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学会品读议论文。
b、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语文学习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为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我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情景,诱导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纵向深入,归纳论点。
②自主探究法——自主实践,巩固提高,分析论据。
③默读法——反复阅读,感知课文,品味语言。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学习论证方法。
⑤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以此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索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师生间平等和谐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主体因素,全文共设两课时)
我就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a、再现生活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懒事、懒人及其社会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然后出示“世界知名宾馆年终评选十位“最懒惰”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员工的故事并提出质疑,宾馆经理这样做有无道理?以此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随后引出美的作家凯莉运用逆向思维赞扬懒惰的文章,板书课题《懒惰的智慧》
b、巧设疑问,粗读课文感知文本
叶圣陶曾说过:“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a、圈出文中生字词的质疑,标准文章段落。
b、勾划出作者对“懒惰”与“懒反”议论性的文字。
(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2、在反馈阅读信息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所了解,教师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根据获得的阅读信息,提炼本文的论点。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与其告诉学生文章的论点,不如教给学生提炼论点的方法。(这一环节设计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此我首先提示:论点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句子,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许多学生在这些固定位置去寻找,琢磨仔细辨别,能快速而准确有效地提取本文的论点。
(这一环节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授教方法,对以后自主阅读议论文,自主提取论点有很大帮助)。
c、深入探究,升华主旨。再读文本,学习例证法
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运用了哪些事例来使说理更充分。
b、这些事例分别用来论证什么观点?
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整理文本内容,列出事例在班上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联系论点分析事例材料的特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可得出事例材料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社会普遍现象的材料,个别典型事例的材料来论证,懒惰激励了发明:而懒反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和建立“2+2=4”规则则论证懒惰促进社会进步。
(本环节设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议论文中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2、讨论事例论证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归纳,来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论证的写作特色和议论文这一论证方法。
d、联系实际,拓展思维,走出文本
联系社会生活和本课生活和本课论点,设置拓展题,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
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让学生例举相关事例,自由畅谈。
(这一环节渗透目标c、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用实际例子来说明自己对“懒惰”这一词语选向思维的理解)。
六、说课后作业(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字词积累
针对本班学生语文素质差,基础薄弱而设计
2、拓展题: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即想一个最有创意的聪明的“懒办法”。
(该题结合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实现一种能力的迁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简洁、形象、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八、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三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论点,了解了本文新颖的论证结构,把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生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体现学生的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另有三篇现代诗《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弄懂字面意思,将不懂地方标记出来;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标: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品味学习诗歌的壮美及诗中表现的人情美。
其中"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及"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应为学习的重点。而"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尤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五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以学生喜欢的小说形式出现,通过鲁智深为解救金老父女,打死郑屠,流落天涯的事,把一个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文学殿堂中感受真善美,鞭苔假恶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本课恰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因此,我决定以此为契机,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乃至其他名著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扫除文字障碍。
2、能概括出人物性格,并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4、在学完本课之后,能激起课下阅读原著甚至是其他名著的兴趣。
二、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激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难点部分,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将结合启发与讲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完成创造性阅读。
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将通过适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的运用分析、讨论等学习方法完成全文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并说: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提辖,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而流落江湖呢?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介绍作家作品;另外,从知识的连贯性的角度设计导语,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分析人物,课外延展——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
1、听录音。
①请同学们借助录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感情色彩。
②听后回答问题,锻炼听的能力。
2、出示问题,检查听的效果。
①鲁智深为什么打镇关西?
②鲁智深的第一拳打在镇关西的什么地方?(抢答)
③三拳过后,镇关西的反应分别如何?
3、引导学生朗读“拳打”部分并进行复述。
4、在《水浒传》中,像这样经典的部分还很多,如武松打虎也是拳头上的功夫。
5、引导学生分析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
(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把知识引到了课堂之外。)
(三)分析环境,课外延伸——猜一猜,讲一讲。
鲁智深回到下处后,“天微明”就奔向金老住处去了。“天微明”这处环境描写如换成“天亮了”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明确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及表达中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四)分析情节,课外延展——试一试,练一练。
请同学们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以四大名著中的情节对出下联。
要求:从《水浒传》中至少对出三个,从其他名著中各对一个。
学生对对子。
(设计意图:本步骤有感于对学生的一次批评。原来设计时,我只是让学生从《水浒传》中想内容,正在大家对得热火朝天时,一生突然对了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众人大笑。我就不耐烦地批评了他不认真听老师要求。看他一脸的无辜,好像不是恶作剧的意思,我突然想到,这样对不也是很好吗?于是就有了上文的拓宽要求。)
(五)设计讨论,启发思维。
对鲁智深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同样的情况,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加深对文中人物及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把语文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谈生命》一课,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柔美,文笔生动。文章在开篇时就引出是话题,接下来形容“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进程。末了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文章展现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历程和其它生物一样经历这个过程,以及生活中的苦痛与幸福终生相伴的配合规则,表达了生命不断搏斗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精力。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但已经具备了肯定的阅读、明白、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文后,不仅只是对散文的欣赏本领,更能得到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三、说目标:
凭借语文《新课程标准》,联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现实,制定了以下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1)理解掌握“云翳、f岩”等词语;领会文中比喻、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
(2)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造就准确、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的本领。
2.本领目的: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要领,品读文章精致洗练的语言。引发他们的联
想和想象,感觉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推测文中蕴涵的生命哲理。
3.情绪目的:通过学习课文引导门生对生命征象和纪律举行思索,感觉和鉴戒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五、说教法、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
诵读指导法
设疑研究法
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
解决字词、作者,结构层次等浅层问题。
合作交流
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畅谈对生命的种种现象的感受。(一是从导入新课,二是从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预习检测
一是关于作者冰心;二是字词在学生展示后,相互指正。
(3)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选三名学生范读课文,
全体学生放声读课文
听、读后让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评一下朗读的效果,确定应使用的语调。
(4)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分析、理解以下问题:
①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5)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细读课文,运用圈点
勾画的方法依据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言。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想象联想拓展延伸
句子仿写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一棵小树”表现生
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命像一杯咖啡......;生命像一支蜡烛......;生命像一张白纸......
(7)层次作业
末了齐读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历程,洒遍了捐躯的血雨。”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
板书计划重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绪,庞大内容简朴化;抽象头脑详细化;把感性了解理性化,使门生容易担当和明白,帮助学生进步阐发、归纳、感悟的本领。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心声》(板书:课题、作者)。《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首先,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其次,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实
际,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动展示,评研深化;反馈达标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
(一) 情景导学 揭示主题
(由背景音乐《心声》导入。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你是否有许多话要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心里话,也都有将心里话表述出来的欲望,而且也往往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可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他的老师却迟迟不肯给他机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他,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探究 个体建构
小试牛刀: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黄蓓佳。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生于1955年,江苏如皋人,1973年中学毕业,后发表处女作《补考》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外事部门工作1985年调江苏省作协任专职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写小说,也写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中篇小说《唱给妈妈的歌》,短篇小说《在水边》等
2、擒住拦路虎: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展示生字掌握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3、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①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②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③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④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
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讨论 合作提升
1、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她的心声是什么?
提示: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李京京心声: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评价: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程老师:肯定: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否定:也存在不足。
(四)互动展示 评研深化
巩固达标阶段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镜头回放
1、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
2、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下水弄潮
1、字词。
2、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3、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勇攀高峰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2、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请写出你自己的心声。
3、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课堂)存在怎样的弊端?
附: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 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
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
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结束语: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使师生真正获得了解放,教师不在主宰课堂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当听众。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改变了教师,而且还改变了学生。
总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但我坚信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灵动的,我们的课堂是精彩的,我们的教师是阳光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成在青龙教育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
以上初中语文说课稿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