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原标题:"《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

  2.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外祖母对“我”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学习面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

  教学方法

  阅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惩罚(chéng)噗(pū)兜(dōu)皱纹(zhòu)颤栗(zhàn)

  诅咒(zǔ zhòu)脯(pú)鬃(zōng)辫子(biàn)果脯(fǔ)

  咕哝(gū nong)绺(liǔ)颊(jiá)颤抖(chàn)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心灵的导师与朋友,是人一生的幸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外祖母。

  2.介绍作者:

  高尔基——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外祖母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1.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描写非常细致,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2.眼睛:

  A.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B.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坚毅的个性)

  3.声音:

  A.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B.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比喻又新鲜又奇妙,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4.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5.微笑: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饱含了热爱之情)。

  1.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2.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3.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4.神态描写: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五、质疑交流

  1.外祖母在孩子的眼中应该是长辈,高尔基把自己的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你觉得文章用这个标题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外祖母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把我的心灵从黑暗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她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是我最知心的人)。

  2.从哪些外貌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3.从议论的语句你体会“我”对外祖母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六、自主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七、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平等

  理解

  外祖母宽容“我”

  尊重

  观察细节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八、反馈练习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这些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

  九、布置作业

  1.本课《与课堂同行》

  2.按要求预习下一课《一面》。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2

  一、课题

  实验本语文第四册《童年的朋友》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二(1)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与理解能力。课文以“我”曾经想当拳击手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熊可爱的外形和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我与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全文语言极富儿童化,生活化,作者感情投入也尤为真切、自然而又感人。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堂课由五个板块构成,导入新课----字词教学------阅读教学------朗读指导-------语言实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联系交流他们生活中的朋友来导入,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字词教学我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词语的积累并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教师注重反馈检查。有重点的进行音、形、义的指导。如何发现问题、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怎样有效提问,这是下半学期的一个训练重点,因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已能掌握一定的提问方法。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感受来感悟文本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来展开,什么叫形影不离?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最后的围绕一句话来说几句连贯的话,其实是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是联系实际展开适当的联想,又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

  新教材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文选择的相当优美,比较注重人文因素。但实际操作起来,觉得课时很紧,想要讲的东西很多。教师往往舍不得忍痛割爱。本堂课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情感的体验上。运用优美的导语,合适的课件,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吸收语言的精华。当学生对于文本有了触动和共鸣之后,他已经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了,领悟作者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就不需要去做大量的情节分析。

  三、学习材料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以“我”曾经想当拳击手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熊可爱的外形和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我与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全文语言极富儿童化,生活化,作者感情投入也尤为真切、自然而又感人。

  课文第二小节把小熊的眼睛描写得非常漂亮,大小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特别是对小熊的神态和,小熊的可爱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我曾经想当拳击手,然而当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我跟小熊形影不离的情景时,我改变了主意。第三小节主要记叙了我吃饭时、睡觉时与小熊形影不离的情景,这些充满童趣的情景无不体现出我与小熊亲密无比的感情,小熊也俨然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位朋友。由此而发出“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真正的朋友”“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可是当我却想拿它来练拳,此时,内心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妈妈问我出了什么事的时候,我立即转过身,仰起头向巴眼泪憋回去。

  文中的“我”对童年的朋友充满的感情,连那只玩具小熊似乎也是有生命的,略显伤感的故事不禁将读者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12个词语。并能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并能用“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开头,说几句连贯的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能模仿总分的方法用“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开头,说几句连贯的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能用“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开头,说几句连贯的话。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朋友”一词,说说自己生活中有哪些朋友?

  2、出示课题,读题并理解“童年的朋友”(小时侯的朋友)

  3、过渡:今天,有一位苏联作家要对大家诉说他童年的回忆,他童年的朋友是谁?让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说完整。

  (3)边读边思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检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想当-----不再想当)

  3、过渡: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朋友吧。课文的第几小节是描写这只小熊的?

  (三)精读课文,情感体验。

  1、学习第二小节

  (1)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反馈,(3)指导朗读体会小熊可爱的神态与动作,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4)小结过渡

  2、学习第三、四、五小节

  (1)课文第三节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板书:形影不离)。理解“形影不离”。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的?默读课文第三节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第三小节有关内容)

  (3)整理句子的顺序。

  (4)指导朗读,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体会小熊给我带来的快乐。师生合作读。

  (5)想象说话“ 时,我 。”

  (6)摘星游戏:指导学生以“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开头,说几句连贯的话。

  (7)过渡:这些充满童趣的情景无不表现出我与小熊亲密无比的情感,小熊也俨然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位朋友。(引读:“那时侯”一句)

  理解“一心一意”并指导朗读。

  (8)创设情境练习说话,曾经我那么地喜欢它,它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为了要当拳击手竟然想拿它练拳,我真的很 ,我想对小熊说:

  (9)过渡引读第五小节。理解“憋”。

  (四)激情明理,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板书:珍惜 关爱) 2、朗读全文。

  3、巩固字词。 4 、写字指导。(躺)

  附板书: 36 童年的朋友

  “我” 形影不离 (小熊图)

  想当 珍惜

  不再想当 关爱

  七、媒体设计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结合教学。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来练习说话。

  八、练习设计

  本文的练习主要以练习说话为主。还有应该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孩子的说话练习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在执教《童年的朋友》时,我逐步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你曾经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离的情景,学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师想象的空间,“当我乘凉时,我把小熊抱在怀里,和我一起欣赏月亮里的嫦娥”。当我踢足球时我也让他坐在旁边,他举着双手好似在为我鼓劲加油……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描述,外祖母的形象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齐读最后一段)

  六、拓展: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心中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人,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材料一: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女孩是好朋友。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四个好朋友形影不离,不管缺了谁就像一只漂亮的碗缺了个口子一样地不完美。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为她们储蓄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们储蓄了深厚地感情。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彼此倾诉。

  材料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如:朋友是一杯酒,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送来温暖。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七、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4

  【关键词】主流教育;学校教育;个体差异;融入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伴随从“单身式”、“夫妻式”到“家庭式”的转变,给城市带来了“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流动儿童因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困难重重这一社会问题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如制度学派认为是政府的政策出了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与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内在矛盾,导致流入地政府的政策执行不力(刘鸿渊,20xx)。撇开户籍制度、国家教育财政政策、社会歧视等宏观环境,为什么有的儿童能够很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和城市里的孩子打成一片,但有的儿童却被拒之门外呢?本文试从流动儿童的个体差异角度分析其融入度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与“主流”相对立的是“边缘”一词。“边缘化”这个词源于发展经济学,本意是说明在社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向社会失败,或者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人口被排斥在经济生活之外;或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被排除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一个人、一个社会主体、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被“边缘化”了,那就是被排除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主流之外,无权参与资源分配,各种社会利益均无权染指,这种“边缘化”无疑是十分消极的。(孙慕天,20xx)

  陆继椿,陈剑波指出“主流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旨在提高所有学生的各种潜能的素质教育,它所培养的“主流人物”可以是领导者、管理者,也可以是建设者、劳动者。“主流教育”所培养的“主流人物”比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流人物”(社会精英)的内涵更丰富。(陆继椿,陈剑波,20xx)所以说,不论是城市公立学校,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其所参与的“主流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学生,流动儿童也是他们所培养的“主流人物”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以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为调查对象,访谈则是以城市儿童为调查对象。我们选取了南京市三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即沧波门、建宁和河南民工子弟三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各校各发100份学生问卷,3-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各发25份学生问卷,男女比例总体上约为1:1,共发放300份学生问卷,回收298份问卷,回收率为99.33%。家长问卷是在沧波门和建宁小学各发放50份,共100份问卷,回收了73份,回收率为73%。研究组的访谈对象选取了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这一公立学校,采取偶遇法进行访谈,共访谈了该校43名学生并做了相关记录。

  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做相关分析。

  三、流动儿童的个体差异

  在流动儿童中,他们有的天性活泼,拥有包括流入地儿童在内的很多朋友,有的生性孤僻,只跟流动儿童交往或是在流入地没有任何朋友,有的成绩优异,在公办的学校班级里担任班干部,有的成绩差,性格调皮无比……流动儿童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是否影响了他们真正地融入了这个城市,融入学校的教育中呢?

  在个体差异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中,米歇尔(Walter Mischel)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CAPS)理论,指出在CAPS模型中的认知――情感单元是指所有的心理表征,主要由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等五种类型组成。其中,编码指的是自我,人,事和情境范畴;预期和信念指关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效果和自我效能;情感指情绪以及情感反映;目标和价值分别指期望的结果和情感状态;能力和自我管理计划指一个人可能表现出来的潜在的行为和手迹,自己行为和内在状态的计划和策略。

  (一)编码――认知

  调查员在指导孩子们填问卷时,大多数儿童都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性质的认知是不明确的,他们不明白城市公办学校、城市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区别,明显地,年级越低,认知越不明确。可见调查的儿童对他们的学校的基本认知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二)期望和信念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的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以及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期望对于孩子融入学校教育、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图1给出了被调查者(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认识和对孩子学历的期望两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个案数,被调查者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认识的均值为2.8356,对孩子学历的期望的均值为4.4384,即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偏向于一般及较好,而对孩子学历的期望偏向于大专、本科及以上。从上图可见,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比较好,对他们学历的期望较高。

  (三)情绪、感受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人交往是每个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对于流动人口来说,与流入地居民交流更能促进其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更能加深其融入度。流动儿童与同龄的城市儿童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就是在学校里,通过相互帮助学习、相互竞争、课间玩耍等方式交往。调查发现,在民工子弟学校有一半的流动儿童有朋友是城里的孩子,但在城市公立学校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有城市的朋友。

  由图2可以看出,跟同学的关系与朋友数量的多少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12,不相关的假设成立的概率为0.000,即不存在不相关,而且为正相关。也就是说,跟朋友的关系越好,朋友的数量就越多,反之亦然。而朋友数量的多少与在朋友里是否有城里的孩子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76,不相关的`概率为p=0.002,也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相关系数偏低,但也能说明拥有朋友的数量越多,朋友里有城里的孩子的机会越大。

  (四)目标和价值

  目标和价值涉及符合心愿的结果和情感状态,或是厌恶的结果和情感状态,以及人生计划等元素。流动儿童作为“主流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范围内,其不管能力、背景如何,身份应该被“主流教育”所认可,但在实际过程中,他们的目标、价值观等在城里人的眼里是不被关注的,被看作是“不聪明”的。但是,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如上大学的期望)产生的动机进而会产生积极的努力行为,从而融入学校教育,融入“主流教育”和主流文化。

  (五)能力和自我管理计划

  笔者用流动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利参与度来表现能力和自我管理计划。因为流动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和实现,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针对在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的访谈调查,他们在参与班级权力时表现得积极,乐意从事权力中心的各项事务。班干部作为沟通各个学科的老师与学生们的桥梁,管理班级事务,在同学们的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权力形象。这种光晕效应促使了其身份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然而调查走访发现,虽然流动儿童在班级里担当一定的职务,但都是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小组长等等一些“冷权力”,对于权力中心如班长、学习委员等很少或是没有流动儿童担任。被调查者小A说,我们班有好几名家里父母是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同学),他们有的成绩好,性格也好,被选为体育委员、小组长,但当班长的还没有过。

  由以上分析可见,流动儿童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了他们之于“主流教育”的现状。他们自我认知较为明确,但对学校及学校教育的认知仍不明确;他们的父母抱有极大的期望,对学历期望普遍是大专以上;他们与同龄人的接触中虽很频繁,大多数拥有较多的朋友,但城里的朋友相对还是太少了;他们自我目标的设定和价值的评价都很高,并积极参与融入“主流教育”的文化中,但仍不及权力中心;由于社会、文化条件等因素,与城市孩子的交往困难重重;总的来说,流动儿童仍是行走在“主流教育”边缘的一个群体。

  四、建议与意见

  笔者就以上分析从流动儿童个体差异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建议。

  (一)对于打工者家庭来说,一步一步地努力,耐心地追求梦想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二元分化由来已久,对于多数的流动人口,到城市里追求高工资、高生活水平是他们的最终目的,然而制度的限制,自身文化素质的拖累很大程度上破灭了他们的梦想,而他们也将改变命运的权杖交给了“第二代”,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而高的动机会带来高的行动力,高的行动力会带来高的收益,所以要坚持追求目标。

  (二)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努力学习,扩大人际关系

  流动儿童不论是为了改变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孩童的刻板印象还是为了实现全家的梦想,都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应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尤其是班级选拔班干部的活动,这不仅是锻炼和证明自己的机会,还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一大途径。

  (三)城市的社会价值观不应有失偏颇

  我们应当认识到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一种历史的不可抵挡的潮流,流动人口他们往往承担着城市苦、脏、累、险的工作,为城市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且成为城市大量的消费群体,为城市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扩大我们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带有偏见的价值观从心理上驱赶他们。在教师行业中应该大力宣传公平教育。

  北京市人大代表吴青指出:一个人不管来自什么家庭,什么地方,他都是社会的人,都有理想、有创造力,都有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祖国的花朵,流动儿童不仅仅是应当享有受教育权,还应当享有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然而行走在城市“主流教育”边缘地带的他们,不论是对于政府、学校、家长还是学术界,真正融入“主流教育”仍是个任重道远的路程。

  参考文献

  [1]冯帮.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20xx(09).

  [2]赵晔琴.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的思考―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20xx(09).

  [3]唐斌,王丽旭.制度学视角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xx,12(10).

  [4]刘鸿渊.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xx(06).

  [5]孙慕天.边缘与中心[J].民主与科学,20xx(01).

  [6]王慧.义务教育边缘化摭谈[J].辽宁教育研究,20xx,(08).

  [7]栾兆祥,陆继椿,陈剑波.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主流人物”―访“主流教育”探索者[N].上海教育,20xx-03B-30.

  [8]肖崇好.人格研究的新动态:认知情感人格系统[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09(03).

  [9]刘爱玉.SPSS基础教程[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作者简介:

  魏娜(1989-),女,安徽巢湖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童年的朋友》出自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快乐读书屋”。这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写的是6岁时的“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在我准备练习前,望着小熊快活的样子,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立誓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课文似乎把读者也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并提醒大家要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本单元以“难忘童年”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抓重点词句理解含义,领悟表达的情感。本文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要通过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童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有居住了12年的小屋,有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的田园生活,相信也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设计意图】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愿意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二、切入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进入“快乐读书屋”,打开书95页,首先找同学读一下题目上方的文字。谁来说说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凝练后的学习重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寻找并把握学文的重点,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展开自主学习。

  三、提出要求,自读整体把握

  明确了学习课文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出示读书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能读出感情;

  (2)边读边想:“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书要求清楚明白,学生在读书要求的引导下开展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容充分。

  3、对照检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情况的检查:认读词语开火车领读如:拳击家、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等。

  (2)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它和“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一只什么样的玩具小熊?)

  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来的——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用一个纽扣后补上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填空形式降低了难度。

  四、巧设话题,体会交流感悟

  1、默读第18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2、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哪个词语最能感受到“我”和小熊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板书:形影不离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

  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想象还有什么时候?(指导学生读出“我”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

  读出“我”和小熊关系的亲密无间,读出曾经的难舍难分。

  引读:所以“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

  因为那是“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的————”(真正朋友)

  教师总结:那时的我甚至为了它,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再来齐读这两句话。的确,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

  所以已被丢弃在筐底的、残缺不全的小熊依旧“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此时,你就是那个曾经与小熊为伴,与它形影不离的小熊的主人,你想对它说点什么,把你此时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的确,这是小作者最真实的内心独白,他陷入了深深的疚愧之中。

  可为了不让妈妈从声音里猜出“我”的心事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掩饰了内心的自责,哪种方式?

  直击最后一段,抓动词“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仰起头,想把眼泪憋回去”(动作描写)

  这种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作者是怎样呈现给读者的呢?你能尝试着归纳一下作者展开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吗?

  1、通过动作,反映人物心理《童年的朋友》

  2、直接刻画,交待人物心理(刚才的读写结合训练)

  3、通过想象,表现人物心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4、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十里长街送总理》

  布置作业:请尝试着用其它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呈现文中“我”当时内心的自责。

  【设计意图】

  五、总结全文,迁移拓展阅读

  童年的朋友只是这只小熊吗?也许是更多的可爱至极的玩具,也许是那些最亲最近的人,也许是几本精彩绝伦的故事书。对,是所有曾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推荐阅读: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中《童年》中的同名作品《童年的朋友》。你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他的外祖母)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不妨课余时间拿来读一读。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6

  1.从下往上,还是从前往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和体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和儿童的学习相互契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从儿童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排队做操的场景人手,启发学生发现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的方法。场景的呈现是一幅平面的教学挂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我设计了如下片段:

  首先出示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挂图,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在第3排第2个,让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由于数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要准确表示图中小动物的位置,数的方法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通过听小猴和小熊的对话(小猴:我在第l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让学生推断出小动物们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几排的。

  照我的设想,此处学生应该能水到渠成地说出“是从前往后数出第几排的”。可试教时,连续叫了几个小朋友,都回答说“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纠正了几次,到最后总结时。还有小朋友这么说,怪了,怎么会这样?课后,通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问题就出在那一幅教学挂图上――小动物们排队做操,第一排画在最下面,第二排画在第一排的上面……在二年级小朋友看来,明明就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怎么是从前往后数的呢?我恍然大悟:缺乏真实场景的体验,低年级儿童怎能把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的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呢?至少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孩子都会。

  于是。我对这一片段作了修改,创设了让小朋友排队拍照片的情境。先请四个小朋友横着站成一排,再依次排出第2排、第3排和第4排,使小朋友们在排队的过程中观察、体验到第一排在最前面,第2排在第1排的后面,感受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把即时拍的照片传到投影上。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出来。觉得特别亲切。也看得特别认真。这时,再让他们看着图片说“确定第几排,是从哪儿往哪儿数的”,就都知道是从前往后数的了。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儿童自己观察、感受,体验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让学生观察自己活动的照片,他们就能顺利地把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平面上的位置关系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学生的反应差别竟是如此之大。我深刻体会到,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对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影响是多么巨大!

  2.老师,我坐过火车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还要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后,教材还结合“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确定物置的方法。其中,“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这几个教学活动,对城市孩子来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再现。而对于“没有住过楼房,家里没有书架,也极少看电影”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已,因为他们很少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确定位置呢?看到电视里的春运报道,我想到这些农民工过年时都要回家,他们中很多人一定坐过火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需要确定位置的?果然。很多学生提到坐火车。我又问是不是自己找座位的`?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坐过火车但不会找位置,这怎么行呢?――强烈的思维内驱力促使孩子们把确定物置的方法和找座位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时,我拿出自己国庆节从南通坐火车到北京的火车票,让学生猜猜我是怎么找座位的。根据车票上写着的“17车35号”,联系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学生很快猜出是先找第17节车厢,再找第35号座位。

  “火车上找座位”这一段因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以上教学活动,不仅完善了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以学定教”,才能使儿童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你有不同的说法吗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通过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经历后,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确定位置”一课在例题后安排了一个观察小书架的活动。教材先告诉小朋友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说出什么?”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在学生说出其他几本书各是在书架的第几层第几本后就结束了。我注意到,《少年百科全书》在书架上的第3层,从左往右数是第12本,数起来很麻烦。如果从右往左数,那就是第3本,数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于是,当小朋友说《少年百利全书》在第3层第12本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能小能想出不同的说法,也能告诉别人这本书的位置?当有孩子说出在第3层第3本时,我又追问:你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3本的?学生说是从右往左数的。于是我顺势点拨道:一般情况下,我们那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本的。如果你数的方向相反,应该加个什么同表示区别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倒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哪一利,方法数起来更简便?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7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之一。儿童在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协调性方面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通过多种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练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并在游戏中探索肢体动作的各种趋向性,同时可从简单的动作中演变出更有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在让儿童熟悉自己身体的各项机能的基础上提高做各种动作的能力。另外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当中,儿童能够很容易就融入游戏情境,其专注力和自发性也能得到培养,同时发展儿童先天具备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流畅地发表意见沟通信息。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在儿童自发游戏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音乐目标而编制的游戏。

  一、通过音乐游戏活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意义

  音乐游戏是一种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它与有音乐伴奏的体育游戏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体育游戏中,音乐只是单一的起到陪衬作用,而在音乐游戏中,必须依据伴奏音乐的性质变化要求进行游戏。音乐游戏种类繁多,而且各自分别具备特殊的功能与特性,游戏主要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在游戏中,训练儿童快速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并根据指令与游戏规则做出反应,全面协调儿童肢体的动作能力。

  二是在游戏中,儿童会自发产生兴趣,主动产生探索新鲜事物的需要,并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学习和积累新知识。

  三是在游戏中,帮助儿童发展独立的个性特征,培养儿童对问题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判断解决能力和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四是在游戏中,利用集体游戏形式增进儿童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行为。

  五是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社会分工,使儿童学会自我约束、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进行音乐游戏的方法要点

  音乐游戏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音乐游戏对于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锻炼儿童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培养儿童的健康活泼的个性都有着重要作用。

  1.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游戏内容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水平,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例如对于注意持续性差、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教师在选择设计游戏内容时应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儿童的参与。再如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游戏能力,并且具备了相对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可适度加强游戏的竞争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否则,游戏设计和进行游戏时不考虑游戏对象的年龄特点,实际的效果肯定不理想。

  2.了解音乐游戏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游戏目的

  音乐游戏不仅带有音乐的特点,还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含有体育运动的对抗性。所以,音乐游戏除了能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有助于儿童勇敢机智、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良好品质的形成。在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时,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所设计的游戏内容重点是培养锻炼儿童的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游戏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例如,有的音乐游戏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平衡能力;有的音乐游戏主要锻炼儿童的肢体反应能力;有的音乐游戏既可以锻炼儿童的肢体反应能力、控制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团体协作意识。

  3.突出游戏的趣味性,保证游戏的安全性

  音乐游戏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虽然音乐游戏对于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锻炼儿童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游戏设计的前提必须是符合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游戏一定要“好玩”,孩子们才能“爱玩”。反之,缺乏趣味的游戏,是不受孩子们欢迎的。因此,设计音乐游戏内容时,必须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游戏的玩法、规则,使孩子们常玩常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儿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另外,音乐游戏中包含了跑、跳、钻、爬等活动,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对抗性,因此在进行游戏时,若考虑不周就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性”。音乐游戏设计时特别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能力特点的动作,合理设计布置场地,严格检查游戏道具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三、音乐游戏举例

  游戏一:“抢椅子”

  游戏道具:钢琴和小椅子游戏人数:八至十人,但人数必须多于椅子数一个57游戏目的:培养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能力游戏过程:首先,把小椅子椅背靠在一起围成圈,并保持一定的间距。

  组织小朋友围着椅子站成圈(人数多于椅子数多一个)。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2/4拍乐曲,要求小朋友跟随音乐节奏围着椅子行走。

  乐曲结束时,小朋友快速寻找小椅子就坐,没坐到小椅子的小朋友结束游戏提前出局并带一个椅子离开,最后还在场的小朋友获胜。

  游戏二:“按摩”

  游戏道具:钢琴游戏人数:不限,但人数必须是双数游戏目的:培养锻炼儿童的手指运动能力,感受身体被按摩不同位置的感觉游戏过程:组织小朋友两人一组。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一首欢快乐曲,反复一次。要求每组的一位小朋友跟随音乐节奏,用双手在另一位小朋友的肩部、背部等不同身置进行揉捏按摩。乐曲反复时,要求两位小朋友对换游戏角色。

  角色互换后进行按摩的小朋友,应尽量按刚才进行按摩小朋友按摩身置的顺序进行。

  游戏三:“单脚站立”

  游戏道具:手鼓游戏人数:不限游戏目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身体平衡感游戏过程:教师击打手鼓,要求小朋友们在手鼓的伴奏下,单脚站立保持身体的平衡。鼓声不停,小朋友们就尽量坚持单脚站立。

  教师变换手鼓击打地节奏型,小朋友们就变换一次支撑脚。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8

  一、游戏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智力发展的视角上看,游戏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接受外部世界所带来的感官,同时对它们进行内部加工处理,从而使儿童的内部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因此,游戏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陈鹤琴、陶行知、朱智贤等总结了儿童游戏的实践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各种游戏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游戏性教育理论。他们提出,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方式便是游戏,游戏也是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方式。首先,游戏是最具社会性的活动方式。婴儿进入幼儿期的过程中,慢慢渴望参与一些成年人的活动。利用婴幼儿参与游戏的强烈动机,在游戏设计各种环节不断满足他们心理上的各种需要,从而培养发展婴幼儿的各种能力。其次,游戏实现了现实生活与大脑想象的二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再次,游戏是婴幼儿有目的、有意识、主动参与的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运用游戏的理念,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

  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游戏具有完美的人生价值体验,这种价值体验增加了婴幼儿的社交体验、生活情趣,是帮助儿童规范行为举止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儿童生活态度的营养剂。在柯达依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了“体系化的音乐游戏为主的”儿童音乐教材,从而使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成为国际上的典范。奥尔夫音乐教育同样强调从儿童早期教育出发,注重游戏性的音乐教学方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则是运用体态的律动来激发、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儿童音乐教师应将游戏自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中。由上可见,音乐教育应从儿童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出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儿童音乐教学,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乐趣。

  二、儿童音乐游戏教学的设计

  儿童的学习效果是建立在儿童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儿童音乐游戏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爱做游戏,爱听故事的特殊心理,对上课内容进行改编、加工,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一)建房子。儿童在学习五线谱之初,容易出现由上至下数线和间的位置。为了改正儿童这一认识误区,我们可以把五线谱比作“小蝌蚪”音符的家,低音谱号和高音谱号是小蝌蚪的家族标志。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玩建房子的游戏,所以他们会很自然的从下向上构建房子,从而更好的学习线间的关系。

  (二)call小伙伴。在儿童初始五线谱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小朋友们可以轻松的读出唱名、音名,但他们唱不准音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设计“call小伙伴”的游戏。“call小伙伴”类似过家家,即假设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住在一栋楼房里,分别用do、re、mi、fa、sol、la、si来代表小伙伴们住所的名字。如果我们叫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则分别叫他们的代号。这时,教师在此时乘势引导,小朋友们跟着钢琴唱,才能唱准小伙伴们家的名字哦。这样,学生们音高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三、儿童音乐游戏中教师的角色

  音乐教师是儿童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关键人物,作为音乐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加小朋友们的音乐游戏,这是实现游戏性音乐教育的关键。音乐教师在设计幼儿音乐游戏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对儿童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推进游戏的进行,也能提升游戏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音乐教师要时刻观察,找到适时介入游戏的的时间点。只有充分观察、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判断儿童音乐游戏的进行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引导。其次,如何融入小朋友们的游戏、如何引导小朋友们更好的进行音乐游戏,也需要根据音乐教师们的观察而定。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介入小朋友的音乐游戏,以便适时地引导儿童延伸他们的音乐游戏。

  在儿童的音乐世界中,游戏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他们这一时期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只有在音乐游戏中,儿童的音乐学习才能真正摆脱功利主义,使其情感得以充分表达,智慧得以完美释放,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因此从儿童的本位出发,将音乐游戏作为音乐教育的手段是音乐教育本真的回归,这一点值得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xx.

  [2][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9

  关键词:六一儿童节;幼儿教育;主体地位;活动

  六一儿童节是儿童自己的节日,在六一儿童节上许多小朋友留下了精彩的瞬间和回忆,幼儿能在这个平台上自我展示,自我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功能

  六一儿童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其功能和作用也是具有多样性,具体细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功能:(1)娱乐功能。幼儿通过活动最大的效果和目的是带来笑声和欢乐,幼儿园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小朋友能够在节目中得到快乐和锻炼,实现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娱乐功能。(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体现的方面很多,可以简单地说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在这五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例如,一个简单的道德小标兵小故事,幼儿能够和小标兵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受到小标兵的影响,在德育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3)文化功能。从文化功能的角度,六一儿童节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影响,活动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大量的优秀文化和文化符号被吸收到六一儿童节中,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更提高了幼儿的文化素养。

  二、六一儿童节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庆祝活动,在幼儿教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地幼儿园也在每年的6月1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各种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幼儿能够沉浸在活动的欢声喜悦中,实现了六一儿童节的基本功能和目的。但是在异彩纷呈的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效果。

  1.幼儿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明显

  六一儿童节是幼儿自己的活动,幼儿园在活动安排和组织上不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甚至一些幼儿在活动开展时成为一个“看客”,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活动,其他小朋友只能当拉拉队,节目的`安排和编制都是由老师自己完成,没有征求小朋友意见,忽视小朋友的权利,选择的节目并不一定能得到小朋友们的喜欢,集体性活动较少,不能将幼儿园班集体凝聚在一起。

  2.活动较为单一,创新性有待提高

  虽然每年幼儿园都会开展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但是每年活动的内容基本具有“延续性”,缺乏创新和突破,一些节目主题不适应幼儿园发展和时代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活动主题不鲜明,时代感不强。虽然是庆祝活动,但是必须要一个鲜明的主题,才能提高活动的针对性。(2)活动的参与面较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去,大部分的幼儿只能作为旁观者。(3)受硬件、软件建设影响,许多幼儿园开展活动的道具、设备明显不足,更不用说利用现代技术,开展较高层次的节目表演。

  三、完善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建议

  1.幼儿在六一儿童节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是六一儿童节的主角,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和安排活动时,应该重视和发挥幼儿在六一儿童节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和老师在组织活动时,要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活动设计的全面性,防止一部分幼儿被“冷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开展一些大家都能参与的活动,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其次,活动的选择和征集,需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协商,鼓励小朋友自己拿出一些具有自己想法的创意活动,然后通过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活动设计,满足小朋友的需要,这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最后,教师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是重要的引导者,应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看好每一个小朋友,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2.创新和丰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

  任何节日和活动都要有异彩纷呈的节目作支撑,六一儿童节也不例外,随着幼儿园的发展,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硬件和软件设备都得到更新和完善,为开展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首先,鲜明的活动主题是保障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幼儿园在组织活动时,应该结合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和时展的环境,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主题,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其次,拓宽活动范围,提高活动效果。在活动中强调幼儿全部参与进来,不能让任何一个小朋友没有存在感,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玩得开心。最后,创新活动形式,以往的幼儿园活动都是唱歌跳舞等,学校可以组织趣味运动会,请家长们到幼儿园一起参加活动,每个家庭组成亲子团,通过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玉琴.享受教育享受成长:六一儿童节活动纪实[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2006(10).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0

  一、教学重点

  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

  感受浓浓的亲情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为“ ”。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自传体三部曲《》、《》、《》,剧本《》。

  2.给加粗字注音(指名上黑板注音)。

  诅咒 噗噗 发绺鬃咕哝

  惩罚嗅胸脯果脯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外祖母人物形象。

  2.感受浓浓亲情。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1):着重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

  (2-5):外祖母的语言,突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她年轻、仁慈、善良和可爱。

  第二部分

  (7):点题,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思考:

  (1)我为什么把外祖母称为“童年的朋友”?她给我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说说你对文中外祖母的印象,请你为“外祖母”画一幅肖像。

  (通过解决三个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结合学生所画的肖像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

  (二)研读课文

  1.读过课文,我们感觉到本文中的人物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两句并批注。

  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选出精彩的批注,其它小组作评价。

  ②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哪些深远的影响。

  (通过外祖母的语言、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板书:充满爱心,慈爱和蔼,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坚强、乐观。)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觉到本文中的人物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外祖母的语言、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充满爱心,慈爱和蔼,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坚强、乐观的伟大的'外祖母的形象。

  【巩固拓展】

  学习了本文,我们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手法,尤其是通过描写眼睛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你们学习这样的写法为你的同桌描绘出他的形象,表现他的性格。

  【预习指导】

  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1):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

  (2-5):外祖母的语言

  (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

  第二部分(7):点题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NO.2

  课题:童年的朋友主备人:周春雷审核人:张建刚

  一、教学重点

  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描写。

  二、教学难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六、体会联想句的作用(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七、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青()()()()()()

  京()()()()()()

  2、把自己童年的一个玩具朋友介绍给同学,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

  童年的幻想丰富多彩、而且多变

  童年的朋友相当拳击手、要买沙袋、爸爸不肯

  找到小熊、勾起回忆、放弃练拳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2

  童年是一个美好而令人向往的百宝箱。打开她,你将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广博天地:那神奇的想象空间,那另类的思维视角,那忘我的游戏精神……都告诉我们孩子的童年时多么得独特。人们常说,和孩子的交往是一种美好和纯洁的享受,而我却时常感受到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期待。因为我需要思考:身为数学教学工作的我们,身为孩子的引路者,在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究竟能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数学课,如何才能让孩子亲近童年生活,回归童年生活?

  一、充满想象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遐想的童年。

  或许大家认为数学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学起来乏味。但数学从其源头看,本应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任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并积淀着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坚韧的步伐、一次又一次前进的.脚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作为儿童,他们本身又是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思考与想象的激情。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儿童数学教育,不能只是“数学”与“教育”的简单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她应该和童话、诗歌一样,善于点燃孩子想象的火花,善于激活孩子思维的萌芽。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我先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什么?”学生说:“一个手指呀!”我再问:“还可以是什么?”一句话,学生们茅塞顿开,“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教室。”“可以是一堆苹果。”“可以是一群人。”……显然他们的思路已经扩张,“1”的内涵很快就已涉及到了“一个物体”、“一个整体”,顺水推舟,单位“1”就得此得出。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设计了一首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我先教了两句,再让同学编歌词继续唱,学生可热闹了,边编边唱,编了一句又一句,我说:“能编完吗?”学生说:“不能,可以一直编下去。”我有问:“能用什么方法来编完吗?”稍加指导,一堂“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在《数青蛙》的歌曲中拉开了帷幕……就这样,一个充满音乐、充满色彩的数学世界向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步的走来,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会深刻的铭记:我们的数学课也可以边学边唱。从而,在童年的蓝天下,一种真正适合儿童思维发展的数学教育,正透过我们的课堂向我们走来。

  二、充满游戏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欢乐的童年。

  童年的数学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孩子们才会沉浸其中而忘我地体验、忘我地感悟、忘我地创造。在《有趣的七巧板》中,每个小朋友拥有自己的七巧板,我首先让学生按我的要求来拼图形,很多孩子互相讨论着,还有的孩子自己思考着,然后让学生自己喜欢拼什么就拼什么。特别是最后,学生放开思绪,大胆地拼,将他们思维中的图形都拼的活灵活现。这一刻,小朋友真是热闹非凡,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亦是活动,亦是学习的积木游戏,让他们沉浸其中而忘我的体验,忘我地感悟、忘我地创造着。不难想到,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带入课堂的教学中,孩子的眼神会闪烁着怎样的渴望探索的目光,又会在他的童年留下怎样的印记。

  三、充满赞赏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激励的童年。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走近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如果一个孩子从未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机遇,往往会自卑、消极,甚至自暴自弃,而一次成功的机会却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的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毫不吝啬自己鼓励的眼神、赞许的话语,“你还能说得更响亮,对吧?”“老师知道你的答案正确的,赶紧和大家分享呀。”“你的动作很快,再仔细算算。”聪明的孩子一定会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上《认识乘法》时,为了要突破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比较方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方案,我让班里56个小朋友每人举两个手指头,引导小朋友用加法算现在一共举了多少个手指头,很多小朋友都站起来说了一连串的2+2+2+2+2……,正当我得意地想来个小结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的加法算式没那么长,我可以用56+56表示。”“每人一个手指是56个手指,再加每人一个手指又是56个,所以是56+56。”一个独特的想法诞生了,我带头拍起了手,那是一堂教研课,后面很多老师也鼓起了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每天都能看到那张自信的笑脸。

  四、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自我价值的童年。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资源。“宇宙之大,粒子之为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的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即生活,它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可以这样说,儿童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之中,儿童因为生活而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在教学《元角分》认识人民币时,我在我们教室开办了一个商店,买来许多小商品,贴上价目表,请小朋友备好零用钱买东西,售货员是小朋友,顾客也是小朋友,一场售货活动结束,怎样换币,怎样交易,在有序的活动中顺利完成。又如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我带领小朋友走进学校附近的超市,我们在一方一方的货物架前估算数字,再进行验证,每当学生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字接近时,我总能听到孩子兴奋的喊声。在以后的很多时候,很多家长都跟我讲他们家的孩子在超市、在公园跟他们玩估算游戏,且玩得其乐无穷。

  五、充满旋律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唱着歌谣长大的童年。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拳、调、羹、邦、献、憋、制”,会写6个生字“粒、睡、拳、调、献、制”,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学习生字。

  认读字学习字音,理解字义;会写的生字让学生从音、形、义几方面讲一讲。

  音的重点:“拳”:三拼音节;“调”:多音字;“制”:整体认读音节。

  形的重点:“拳、制、睡”。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后两个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书写。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概括本段内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教师引读: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大的是(原来的,玻璃做的);小的是(用一粒纽扣代替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三)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2、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哪个词语最能感受到“我”和小熊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板书:形影不离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齐读,读出“我”和小熊关系亲密的语气。

  6、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我”和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生汇报。板书:一心一意真正的朋友

  7、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些语句的体会。

  教师总结: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甚至为了他,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四)学习4、5自然段。

  齐读第4、5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五、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哪一句的效果好?好在哪里?

  (1)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2)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六、布置作业

  略

  七、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图)

  想当珍惜

  不再想当关爱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认知:认识生字8个,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操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安要求圈划词句。

  情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懂得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

  教学过程:

  谈话说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时候,你有哪些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呀?为什么他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2每个人长大后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样东西对你们来说是共同拥有的,那就是曾经一起走过的童年。你的童年的朋友,你的曾经的最爱。

  3今天的这篇课文将会带我们一起重温往事,梦回童年。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揭示课题(以歌曲《朋友》做为背景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

  交流

  找找生字词语,出示:击、纽、情、景、羹、主

  出示:童年、拳击、纽扣、似乎、投降、形影不离、简直、一心一意

  指名读生字、词语

  动动小脑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青()()()()()()()()()

  京()()()()()()()()()

  练习说话:在出示的词语中选几个词语说一句到两句话。

  (3)试试你身手:照样子写词语,看谁写的多

  一心一意()()()()

  不紧不慢、自由自在、有声有色、不慌不忙、无忧无虑、自言自语、十全十美、

  三、学习课文,练习说话

  默读课文:作者的童年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找出课文中描写玩具小熊的句子。

  “一声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就投降了。”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小熊的陈旧和可爱?

  作者在介绍小熊时不仅抓住了它的特点,而且加上了想象,使得小熊仿佛有了生命,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我们在写作时不妨也运用一下这样的写作方法。

  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与玩具熊形影不离。

  交流、出示:

  “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

  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象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

  (1)指名读读句子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说明了什么。

  (2)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挑战读、小组读)

  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时候我会带着小熊?所以说“我”和小熊事――形影不离。

  引读:那时候________为了它_________可它__________

  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对不起小熊,所以我想对小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此刻,小作者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你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到了什么?(急着要当拳击家和永远不当拳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作者的想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小作者和童年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是啊!那些在童年时代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老师衷心希望这篇课文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那些伴随我们一起成长的童年朋友。

  四、词句活动室

  你来评一评:读读每组中的两句句子,你觉得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

  亲密喜爱互相关心

  (练拳——改变主意)

  [练习设计]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情景主意形影不离

  (2)语言直播厅:

  小时候的你是否也有非常亲密的朋友?是美丽的芭比娃娃,还是长毛绒玩具;是泥塑的七品芝麻官,还是遥控的小气车……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个介绍给同学们,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教后记

  《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章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我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当我初读文章,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抓住“形影不离”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形影不离”;想象朋友之间“形影不离”的情境;以朗读为主要训练目标,加以想象、句式练习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最后得出珍惜友情的感叹。

  “站得高,望得远”。当我看了几遍这篇文章就感觉像在看三维图片,看到图片中所凸现的“立体图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智者在谈话。”的确,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智者,让我受益匪浅。再次备课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可它,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中的“真正的朋友”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来之不易,让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这个目标成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教学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所长,作为老师——主导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例如最后环节,我让学生写写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徐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们……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再让学生写下与自己朋友的故事。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15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

  学生: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

  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

  “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

  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生汇报):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有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妈妈后来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生汇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指一名学生读)

  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四、情感体验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作者会怎么说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同学们,你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写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吧,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板书:

  童年的朋友

  形影不离

  迫不及待想当拳击家不再想当拳击家

  美好回忆

以上《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的内容,由学练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

热搜范文

小班音乐欣赏《摇篮曲》8篇11-29

小班古诗韵律活动教案:《春晓》【优选6篇】11-29

防溺水安全教案小班【优选3篇】11-29

幼儿园小班教案《跳房子》【优选6篇】11-29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乌龟》(优选8篇)11-29

七步诗优选4篇11-29

大禹治水(优选3篇)11-29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选5篇】11-29

《逃家小兔》教学设计【优选10篇】11-29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11-29

最新范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06-28

[荐]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5篇06-28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计划06-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共15篇)06-28

护理教学计划集合[2篇]06-28